English

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在穗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20      浏览次数:3338    分享:

为进一步加强港澳与内地微生物资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微生物资源对大湾区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绿色发展、人口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支撑,突出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12月12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2019)在穗召开。大会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环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吴清平院士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朱红惠研究员担任主席。大会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行动与方案、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技术与方法,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2家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参会。

大会开幕式由朱红惠主持。邓子新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党委书记林萍以及吴清平院士分别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作报告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朱红惠研究员主持大会开幕式

会议邀请了院士2名、国家杰青获得者9名、国家优青获得者2名等国家级人才共28位专家做大会报告。邓子新院士作了“新时期微生物学发展方向前景展望”的报告,他认为合成生物学的崛起不仅会进一步提升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还会把对生命或生命系统的改造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层次,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医学、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吴清平院士以 “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菌种资源库的构建及开发利用”为题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野生食药用菌各质资源大数据库的构建,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菌种资源基础,而筛选出的功能菌株和成分为食用菌产业的高值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研究员、东秀珠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研究员等专家紧紧围绕大会主题,针对不同生境的微生物资源调查、未/难培养微生物技术与方法、装备的前沿、现状与瓶颈等关键问题做了精彩报告。

为推动未/难培养微生物资源分离与培养技术发展,促进大湾区微生物资源研究工作,大会还联合《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生物资源》和《微生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杂志社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专刊。

与会专家凝聚智慧,形成共识,一致认为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背景下,大湾区的微生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和紧迫。作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广东省级科研机构,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已率先开始行动,通过设立专项、组建团队等,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对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省微生物所将进一步组织召开由中日韩三国微生物分离与培养学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继续就难/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探讨,推动我国微生物资源研究取得更好更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微生物资源分离培养领域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朱红惠指出,本次会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针对制约战略微生物种质资源分离培养的关键技术难题、“卡脖子”技术,就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提出了规划和设想,对难培养微生物分离的卡脖子技术进行了研讨,旨在积极抢占微生物资源研究的技术高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革新,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此次会议由广东省科学院、中国微生物学会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共同承办,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杂志、《微生物学报》杂志和《生物资源》杂志协办。


来源: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