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2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变化及与USP、EP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次数:12

2025版中国药典在无菌检查法(通则1101)的修订中,针对技术细节进行了优化,显著加强了与国际标准(USP、EP)的协调,完成十年最大变革,从“中国标准”转向“国际通用语言”。以下是2025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主要变化以及与USP、EP的差异分析:

一、2025版 vs 2020版《中国药典》:五大调整解析

01,菌种策略:大肠埃希菌退出常规名单中国药典

• 2020版:强制使用大肠埃希菌(CMCC 44102)作为革兰氏阴性菌代表
• 2025版:铜绿假单胞菌(CMCC 10104)成为主力,与USP、EP保持一致,仅对大肠埃希菌敏感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需额外使用该菌种
• 行业影响:减少非必要验证成本,但需重新评估抗生素产品的抑菌谱匹配性

02,阳性对照:从“每批必做”到“风险定频”

• 旧规痛点:每批产品强制阳性对照,成本高昂
• 新规突破:基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企业可基于抑菌性强弱、历史污染率、实验室控制水平等综合评估确定阳性对照的必要性和频次。
• 过渡建议:强抑菌产品(如头孢类)或新开发的产品建议维持每批次对照,而低风险产品可适当减少频次。

03,冲洗量上限:1000ml时代终结

• 2020版:允许最高1000ml/膜(常规≤500ml)
• 2025版:刚性限制≤500ml/膜(5次×100ml),即使方法适用性试验证实抑菌性未完全消除也不得增加冲洗量。
• 技术应对:对于青霉素等强抑菌产品需采用β-内酰胺酶中和、低吸附尼龙滤膜或优化冲洗参数等优化检测流程。

04,生物制品培养:低温要求取消

• 重大解放:取消生物制品无菌检测时,硫乙醇酸盐培养基(FTM) 强制20-25℃培养要求,与USP、EP的要求一致。
• 自主决策:企业需评估产品冷链储运、厌氧包装特性决定温度策略
• 风险提示:长期低温储存产品仍建议保留低温培养,避免嗜冷微生物漏检

05,环境与培养基:删繁就简

环境与培养基:删繁就简

二、中美欧药典无菌检查法差异全景对比

01、关键要素差异化实践(ChP 2025 vs USP vs EP)

键要素差异化实践(ChP 2025 vs USP vs EP)

三、企业影响:从合规到风险控制

1、CMCC菌种验证:重新确认铜绿假单胞菌替代大肠埃希菌的方法适用性

2、企业合规调整
a、升级洁净室监测设备,确保符合 ISO 14644 标准;
b、优化培养基管理流程,建立批次适用性检查记录;
c、重新评估阳性对照频次,制定基于风险的检测策略,不同的产品抑菌性可以设立不同的阳性对照检测频率,降低样品检测数量以及实验成本等

3.技术优化改进:针对高抑菌性产品(如抗生素)开发酶解法(β-内酰胺酶)或低吸附滤膜等方法,降低冲洗量限制的影响;优化集菌仪参数(降低转速延长接触时间)或其他冲洗方法,重新进行无菌验证

4、生物制品企业需调整检验流程,适应培养基简化和检验数量变化。
2025版中国药典通过系统性修订无菌检查法,显著缩小了与USP、EP的差异,尤其在环境标准、阳性对照频次、冲洗量限制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企业需密切关注标准变化,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技术能力,以应对更严格的合规要求。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