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果皮变“神器”!这种废物竟能检测农药、杀菌净水,还环保!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7 分享:
你是否想过,厨房中那些被随手丢弃的果皮、菜梗,在科学家的手中,居然能“长”出一种绿色高性能材料?近期发表于 Food Chemistry Advances 的一项研究,展示了这一令人惊叹的过程:研究人员利用腐烂的果蔬废弃物为微生物来源,成功制备出微生物纤维素(Microbial Cellulose, 简称MC),并证实其在抗菌、抗氧化和农药检测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功能。这不仅是一项材料创新,更是对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有力诠释。
微生物纤维素是一种由细菌合成的高纯度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力学性能。与植物纤维素相比,MC结构更加均一、无杂质,制备过程无需强酸强碱处理,更加环保。在本研究中,科学家选取了自然腐败21天的水果(如石榴、猕猴桃、葡萄)和5天的蔬菜(如胡萝卜、土豆、生姜)废料作为微生物接种源,在经典的Hestrin-Schramm(HS)培养基和改良的柠檬酸(CA)培养基中进行静态发酵。结果发现,CA培养基+蔬菜废料微生物群组合下,MC的产量最高,达1.625 ± 0.051 g/L,显著优于其它组合,表明自然形成的复合微生物群可能具有更高的纤维素合成能力。
对MC的性能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材料潜力。红外光谱(FTIR)确认了MC中典型的羟基和糖苷键,X射线衍射(XRD)显示其结晶度为70.76%,较植物来源纤维素更具柔韧性与可修饰性。扫描电镜(SEM)图像呈现出高度多孔的三维纤维结构,利于水分保持和功能分子吸附;其持水能力(WHC)高达5.475%,热重分析(TGA)则显示其热稳定性良好,在200°C以上仍保持结构稳定。总的来看,这种由果蔬废料制得的MC,具备多项优良材料特性,为后续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生物功能性方面,这种MC表现出出色的抗菌活性。研究使用了琼脂扩散法,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区最大,面积达4.08 ± 0.193 cm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研究者推测,其抗菌效应可能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纤维素中残留的活性代谢物;二是MC的物理屏障作用;三是制备过程中NaOH处理带来的微碱性环境。除了抗菌之外,MC还显示出抗氧化能力。通过循环伏安法(CV)分析,MC在0.96 V 和 1.1 V处出现显著氧化峰,说明其在电化学反应中可释放电子,具有一定自由基清除能力,这在水处理与生物医用材料中具有实际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还首次将微生物纤维素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者以含有拟除虫菊酯类成分(imiprothrin与cypermethrin)的水样为模型污染物,通过将MC涂覆于玻碳电极,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并用CV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在0.5 V与0.8 V处出现明显电流响应,证明了MC对痕量农药有良好的电化学识别能力。与传统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相比,这种传感方式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总结:从“果皮菜叶”到“功能材料”,这项研究不仅实现了微生物纤维素的绿色制备,更拓展了其在抗菌、抗氧化、污染物检测等多领域的应用边界。MC作为一种可再生、可降解、生物活性良好的材料,未来可望在食品包装、医用敷料、水体净化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厨余废物+自然微生物群”这一策略,也为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新范式,为可持续发展型材料技术打开了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Santhosh, I., Singh, S., Holla, S. R., & Selvaraj, S. (2025). Pyrethroid pesticide detection and bioactivity evaluation of microbial cellulose derived from food waste. Food Chemistry Advances, 8, 101031. https://doi.org/10.1016/j.focha.2025.101031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郭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