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洁净区微生物(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测试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51

在制药、医疗、生物制品等对环境洁净度要求极高的行业中,洁净区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是关乎产品质量、患者安全乃至企业生存的核心环节。洁净区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浮游菌、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三大类。

一、微生物测试目的

1、浮游菌测试聚焦于空气中悬浮的微生物,通过专用采样设备捕捉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目的是确认洁净区各功能间的浮游菌水平符合对应级别标准。

2、沉降菌测试的核心目的是确认洁净区各功能间的沉降菌数量符合对应级别规定的标准,通过监测空气中自然沉降的微生物,反映环境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3、表面微生物测试针对洁净区的各类表面(如设备、墙面、地面、门把手等),通过检测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与交叉污染风险,确保表面微生物水平符合对应级别标准。

二、微生物测试方法

1、微生物测试频次

需根据洁净区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取样频次。新建或改造的洁净室,沉降菌和浮游菌测试建议执行“3静3动”,表面微生物测试建议执行“3动”;再确认时,沉降菌和浮游菌可采用“1静1动”或“1静3动”,表面微生物可采用“1动”或“3动”,以兼顾测试效率与数据代表性。

2、微生物测试取样点数目

取样点数量参照《ISO14644-12015》相关规定设置,确保覆盖关键区域与潜在风险点。

3、微生物测试取样点评估无论是沉降菌、浮游菌还是表面微生物测试,取样点均需聚焦高风险区域。

(1)取样点选择需兼顾代表性与风险点,优先选择靠近工艺设备/操作台,因为这些区域是生产操作的核心区域,微生物污染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远离送风口,避免送风口的气流直接影响沉降菌的自然沉降,导致测试结果失真;靠近回/排风口的位置;需注意,日常动静态监测点仅适用于再确认,首次测试不适用。

(2)表面卫生测试取样点需结合人员活动、物料流动及设备运行情况,优先选择主要操作间、人流物流通道及走道。具体取样点涵盖四大类:门把手(门)、设备、墙面、地面;每个对象至少选取2个不同位置取样,重点关注不易清洁处、人员接触频繁处、易受污染处(如物料暴露区域)及关键工艺位置。

4、微生物测试取样量

(1)对于浮游菌单次取样量,建议A、B级单次动静态取样量均为1000L;C级单次动静态取样量均为500L;D级单次动静态取样量均为100L。

(2)当采用沉降菌采样法对A级和B级区进行监测时,应当贯穿操作全过程。沉降碟应当充分暴露在环境中,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不得多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应当基于回收率研究等验证结果确定单个沉降碟最长暴露时间,以防对所用培养基适用性产生不利影响。应当通过质量风险管理确定C/D级洁净区监测的沉降碟暴露时间(最长4小时)以及采样频率。

5、动态模拟:动态测试时,需严格模拟正常生产场景,包括最大允许人数、运行的设备及具体操作流程,确保测试结果能真实反映生产状态下的微生物水平。

6、首次测试的特殊性:在首次进行微生物测试时,日常动静态监测点不适用,需重新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取样点,确保测试覆盖所有关键区域。

三、微生物测试可接受标准

微生物测试可接受标准

注:各级别需同步设定警戒限与行动限,用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微生物超标的趋势。

四、培养条件

建议TSA培养基进行双温培养,先在20~25℃条件下培养3~5天(一般在培养的第4天进行转移),再在30~35℃下培养2~3天(一般在培养的第3天进行观察);SDA在20~25℃下培养5~7天(一般在培养的第6天进行观察)。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是保障环境洁净度的核心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风险防控,通过多维度监测及时发现微生物污染隐患,避免产品被污染;二是合规验证,为洁净区是否符合GMP等法规要求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持续改进,通过长期测试数据的趋势分析,优化空调系统运行、清洁消毒流程等环境控制措施。

三类测试从空气悬浮、空气沉降、表面附着三个维度形成互补,结合严格的注意事项,共同为洁净区的环境验证与日常监控提供数据支持,是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应用中,需严格遵循测试规范,结合各级别标准与预警机制,持续优化洁净区管理水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