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岁娃因一碗鸡蛋羹确诊败血症,罪魁祸首竟是沙门氏菌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次数:416    分享:

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病例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一名年仅一岁的小宝宝,在吃下了一碗家中自制的鸡蛋羹后,出现持续发烧、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家长急忙将其送医,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最终确诊为败血症。令人震惊的是,罪魁祸首竟是沙门氏菌感染。

鸡蛋羹

鸡蛋羹“藏毒”,感染从口入

据医院通报,该患儿在发病前一天食用了家长亲手制作的鸡蛋羹。因孩子年幼,家长特地将鸡蛋蒸得略嫩,口感更软滑。然而这碗“用心之作”却成了疾病源头-化验显示,孩子体内感染的是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而鸡蛋正是常见的传播载体之一。

医生指出,该菌通过消化道入侵,可引起胃肠炎、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中招。

婴幼儿的“双重脆弱”体质

儿童感染沙门菌后,通常在12-72小时内出现症状,除了发热、腹痛、呕吐,还会排出黄绿色水样便。

严重时,病菌可能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抽搐危及生命。此前收治的一名10个月大患儿,同样因食用未煮熟的鸡蛋羹感染,经过一周治疗才痊愈。

沙门氏菌之所以被称为餐桌上的“潜伏高手”,因其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难以察觉的污染特性。

这种细菌能在蛋壳表面存活2~3周,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同时,沙门氏菌对温度很敏感,其最佳繁殖温度是35℃~37℃。65℃以上加热15分钟左右可有效杀灭大多数沙门氏菌。

什么是沙门氏菌?为何如此可怕?

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和自然环境中。未煮熟的禽蛋、生肉、奶制品和不洁蔬果都是潜在的传播媒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1],沙门氏菌是全球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每年导致数千万人感染。

感染沙门氏菌后,大多数人会在6至72小时内出现胃肠道症状。但对于婴幼儿、老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发展更快、风险更高,若未及时治疗,极可能发展为菌血症或败血症,需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疗。

日常防护筑起安全防线

面对沙门菌威胁,盐城三院儿科医生强调做好“三关防护”,阻断病菌侵袭链条[2]

饮食入口关:肉、蛋必须彻底煮熟,蔬菜水果洗净去皮,剩菜及时冷藏且存放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鸡蛋必须煮至蛋黄蛋清完全凝固,避免追求溏心口感。
个人卫生关:培养孩子餐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避免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处理生鸡蛋、生肉后立即用肥皂洗手。
家庭环境关:厨房生熟砧板分开使用,定期消毒厨具;定期清理冰箱,抑制细菌繁殖;及时处理宠物粪便,减少污染风险。鸡蛋购买后应带盒冷藏,避免污染其他食物。

参考来源: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almonella-(non-typhoidal)
[2]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smjjb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王峥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