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天然矿泉水产品质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8 浏览次数:3568
作者:米晓春 国家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微生物室主任/微生物领域技术负责人
1 饮用天然矿泉水定义
GB 85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中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定义为: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而GB/T 13727-2016《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中规定为:从地下天然涌出或经钻井采集,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类、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的适合饮用的天然矿泉水,其水温、水量和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相对稳定且对人体有益。
从标准中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一类特殊的可持续矿产资源,通过地表降水可以对地下深层的矿泉水进行补给。其次,矿泉水的成分含量要相对稳定,不能有周期性的变动。虽然国家规定在食品广告当中不得对疾病有直接的宣称作用,但是毋庸置疑矿泉水当中含有的某些特定矿物质成分对人身体是有一定益处的。最后,优质矿泉水比拼的是对水源的保护,水源水质特别优良,保护的好,就称得上是一个优质的矿泉水。
2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安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对食品产品进行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下表列出部分近年来各地监管部门针对矿泉水产品抽检不合格情况:
抽检部门 | 时间 | 不合格情况 |
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2017.09 | 2批次不合格/偏硅酸,溴酸盐 |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2017.11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 |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19.03 | 1批次不合格/锶 |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19.06 | 1批次不合格/镍 |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19.10 | 3批次不合格/锑,耗氧量 |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19.12 | 1批次不合格/锶,偏硅酸 |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2020.01 | 1批次不合格/标签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04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 |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06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偏硅酸 |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07 | 1批次不合格/溴酸盐 |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08 | 2批次不合格/溴酸盐,硝酸盐 |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10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11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 |
天津宝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11 | 1批次不合格/溴酸盐 |
新疆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1.03 | 1批次不合格/溴酸盐 |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1.03 | 1批次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 |
不难看出,全国各地区均有矿泉水产品超标现象,而不合格项目仍集中在溴酸盐、铜绿假单胞菌、偏硅酸等。
2020年10月,有媒体整理了近5年来监管部门抽检情况,发表称抽检336批次不合格矿泉水产品,不合格原因涉及铜绿假单胞菌、溴酸盐、界限指标等19项指标。其中界限指标不合格产品批次也很高,但并不代表这些产品不是矿泉水产品,实际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防止微生物超标,会采用反渗透等装置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源水中界限指标含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品抽检不合格。
通过对我中心近两年来进行委托检验矿泉水成品水不合格情况汇总发现,不合格产品比例大概占4.1%,与抽检情况大致相符,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溴酸盐、微生物指标和界限指标等,除此之外,钾、钙、镁等标签明示指标及污染物指标等也有不合格情况产生。说明矿泉水产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而采用臭氧进行消毒处理后产生溴酸盐的问题比较严重,控制微生物污染与溴酸盐产生两者较为矛盾,常常给企业带来困扰。下图为我中心近两年委托检验矿泉水成品水不合格情况:
通过分析,导致部分项目不合格原因总结如下:
1)溴酸盐:当源水中含有溴化物,其浓度低于5μg/L时,一般较为安全;浓度达到5~10μg/L时,在臭氧氧化作用下,有可能形成溴酸盐;超过10μg/L,超标风险较高。
对溴酸盐的控制主要应关注源水中溴化物的含量,在实际工艺中应降低臭氧加入量,使其不超过0.2mg/L,缩减臭氧接触时间6~12min等方式,或采用复合型杀菌模式进行控制,当然最理想的方式是采用无臭氧工艺。
2)铜绿假单胞菌:当源水中含有铜绿假单胞菌、水处理工艺中形成难以祛除的生物膜、环境不洁净或消杀效果不够理想、人员操作不当或包材引入污染等情况发生时,极易导致终产品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
合理设计水处理工艺,提高杀菌效果,有效进行环境消杀和控制人员操作、加强对包装材料的控制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
3)亚硝酸盐:如果水体中微生物量超标,当源水中含有硝酸盐,其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会有可能形成亚硝酸盐,当使用氯胺类消毒剂时也会有亚硝酸盐生成,另外,当水体收到工业或农业活动污染后也会导致亚硝酸盐超标。
应重点关注源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单独采用中压高强紫外线处理时可能会导致亚硝酸盐形成,后期需要配备相应工艺进行处理,应定期监测水处理系统并及时调整工艺以保证水的消毒效果。
4)界限指标:7项界限指标超标除源水未符合GB 8537规定外,应重点考虑是否由加工工艺导致成品不达标,对此应重点关注对水源水和成品水的检验数据。
3 抽检要求和变化
近3年来国抽细则总体变化不大,但部分内容应引起企业重视:
4 给生产企业的一些建议
1)不合格项目
对于不合格产品,应先分析不合格项目产生的原因,查找不合格项目产生的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
2)提高产品质量意识
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理解和学习,应加强产品质量全流程控制,而对食品安全的职责和担当是每一个企业应有的义务,应加强对产品检验的重视。
3)选择合适的检测机构
合格的检测机构必须具备数据准确、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基本条件,企业还应从技术能力水平和创新服务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所选的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