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结果时阴时阳?避开这个关键陷阱,准确率立马飙升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63
革兰氏染色自1884年由丹麦细菌学家 Hans Christian Gram 创立以来,一直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且广泛使用的细菌分类技术之一。该染色法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紫色)和革兰氏阴性(G⁻,红色/粉色)两大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染色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即“革兰氏可变性”(Gram variability)。这类细菌挑战了“非阴即阳”的二元分类观念,需通过机制理解与操作优化以实现准确判读。

一、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区别在于细胞壁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含大量磷壁酸),可有效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抵抗酒精脱色。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且具外膜结构,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酒精洗脱,最终被复染剂染成红色。
二、革兰氏可变性的机制
可变性并非基因型改变,而是细胞壁结构因生理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暂时性变化,导致染料保留能力下降。常见机制包括:
1. 细胞壁结构完整性丧失:
老化细胞中肽聚糖交联度降低,磷壁酸含量减少;
自溶酶(如溶菌酶)活性上升,水解肽聚糖网络。
2. 培养条件影响:
营养耗竭(如碳、氮源不足)妨碍细胞壁合成;
酸性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环境pH下降,破坏肽聚糖稳定性;
使用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可诱导结构缺陷。
3. 生长阶段差异:
对数生长期细胞壁完整,染色典型;
稳定期或衰亡期细胞易因自溶或结构松弛而脱色。
三、常见革兰氏可变性细菌举例
菌属 | 典型特征 | 可变性表现 |
|---|---|---|
| 芽孢杆菌属 | 粗大G⁺杆菌,产芽孢 | 老化后多数变为G⁻,但常保留芽孢结构 |
| 梭菌属 | 厌氧G⁺杆菌,产芽孢 | 易因细胞壁自溶呈现G⁻,如艰难梭菌 |
| 棒状杆菌属 | 多形态,常呈栅栏状排列 | 新鲜时为G⁺但不均匀,老化后更易变G⁻ |
| 放线菌属 | 分枝状丝状G⁺菌 | 老菌丝或某些种属易呈弱阳性或G⁻ |

四、实验操作中避免误判的策略
1. 使用新鲜培养物:
选择18–24小时(对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染色,避免使用超过48小时的老化培养物。
2. 优化培养与染色条件:
使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如血平板),避免使用成分抑制性强的选择性培养基;
严格控制脱色时间(酒精作用15–30秒),以流出液无色或淡紫色为终点。
3. 辅助形态与生化鉴定:
注意观察芽孢、菌体排列等形态特征;
可疑菌株可进行3% KOH拉丝试验:G⁺菌通常无拉丝现象,G⁻菌则因DNA释放呈黏液拉丝。
4. 多重方法验证:
结合抗酸染色、分子鉴定(如16S rRNA测序)等方法提高分类准确性。

结论:革兰氏可变性揭示细菌细胞壁的动态性质,提醒操作者需在标准化条件下进行染色,并结合多种特征进行综合判断。理解其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验室鉴定的准确性,也为研究细菌应对环境压力的生理适应提供了视角。
参考文献 :
1)Gram, H.C. (1884). Über die isolierte Färbung der Schizomyceten in Schnitt- und Trockenpräparaten. Fortschritte der Medizin, 2: 185–189.
2)Beveridge, T.J. (2001). Use of the Gram stain in microbiology. Biotechnic & Histochemistry, 76(3): 111–118.
3)Smith, A.C., & Hussey, M.A. (2005). Gram stain protocol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4)Bartholomew, J.W., & Mittwer, T. (1952). The Gram stain. Bacteriological Reviews, 16(1): 1–29.
5)Davies, J.A., et al. (1983). Gram variability in Bacillus spp. depends on growth conditions.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56(2): 846–855.
本文由环凯转载自“橙小白的实验屋”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