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文带您看懂革兰氏染色

发布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6632

1884年丹麦学者革兰(C.Gram)根据细菌细胞壁构造和化学成分的特点,通过染色表现出脱色能力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创立了革兰氏染色法,迄今仍是细菌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方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具体操作:
      1、将涂片在火焰上固定,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min,水洗。
      2、滴加碘液,作用1min。水洗。
      3、滴加脱色酒精,约30s;或将脱色酒精滴满整个涂片,立即倾去,再用95%酒精滴满整个涂片,脱色10s。
      4、水洗,滴加沙黄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待干,镜检。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解析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革兰氏阳性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图1)。

革兰氏染色结果

图1  革兰氏染色结果(左:革兰氏阳性,右:革兰氏阴性)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含有较厚的肽聚糖层,交联度高,不含类脂层;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交联度低,且类脂层(脂多糖、磷脂、脂蛋白)含量高。(图2)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图2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G+和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物理阻留能力不同。乙醇脱色处理后,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孔收缩,将结晶紫-碘复合物阻留在细胞内,经革兰氏染色显示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乙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复染,就显示红色。

操作细节说明:

1、控制好每一阶段的染色时间和脱色时间,染色时间过长或脱色时间过短可能导致假阳性,染色时间短或脱色长可能导致假阴性。

2、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此时菌最为活跃,活力较强,(一般培养至18-24h的菌)。若培养时间过久,菌已经老化,处于衰亡期,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将原本G+细菌染成了G-菌。

3、制片不可过厚,挑取少量菌苔研磨成一薄膜固定。若菌苔过厚,菌体层层堆叠、毫无缝隙,加之细胞壁成分影响脱色效果,会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同时镜检视野中菌体连片,分辨不出其菌体细胞形态,影响观察。


推荐产品:029010 革兰氏染色液 10mL×4种/盒

革兰氏染色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