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平板”技巧
发布时间:2025-07-29 浏览次数:22
这篇文章前几天发过一次,有友友说我写的不全,再加上友友们的问题和实验室小伙伴的问题,我又总结扩充了一下内容,希望大家这次学习完后,真正掌握操作技巧,再也不会有“倒平板”烦恼。
一、确定培养基温度
1.原理:手背比手心对温度敏感。
插入个笑话: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温度确实不一样。大家慢慢细品。
证据:怀疑是否感冒发烧,是不是用手背测温?大家慢慢细品。
2.温度确定
(1) 教材上说,固体培养基倾注的温度在45℃-50℃,怎么确定?
技巧:用手心轻轻碰一下盛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感觉不烫,然后用手背也感觉一下,感觉烫手,这时的温度大概是50℃。(口诀:手心不烫手背烫)
(2)为什么要确定培养基温度?
温度过高,培养基凝固时间过长,培养皿皿盖上会出现大量冷凝水,不利于后续实验。比如说,冷凝水影响平皿中菌层分布,影响抑菌圈的准确性。
对于需要添加不耐热的抗生素等试剂的培养基,温度过高,试剂容易失效。
琼脂粉凝固温度在40℃左右,因此固体培养基40℃左右开始凝固结块,倒出来的平板凹凸不平,既不美观也不好使。
(3)平板凹凸不平能不能使用?
我个人不建议使用,试验本就枯燥乏味,看着凹凸不平,心情也好不到哪里。不过新手应该没感觉,没尝试过平平整整嘛。
如果发现培养基开始凝固,怎么办?
不要倒平板!不要倒平板!不要倒平板!封口后,用微波炉或电磁炉等加热工具重新加热,溶解后重新冷却至45℃-50℃倒平板。
二、防止水蒸气形成
1.原理:汽化到液化的物理现象。
看看这个锅盖,是不是跟培养皿盖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沸腾,水蒸发的比较快而已。
2.预防措施
基于上述原理,第一个措施就是待固体培养基降低温度至45℃-50℃,开始倒平板,此时水蒸气蒸发速度减慢,皿盖产生的水就少。采用上述方法,判断培养基温度,待其温度至45℃-50℃,开始倒平板,如果还有水气,37度倒置空培即可。
第二个措施:即使温度至45℃-50℃,培养皿盖还是有水蒸气、还是会有水珠,怎么办?倒平板的时候把皿盖打开,待全部倒完后,超净台里凝固5min后,关闭皿盖,倒置放置,备用。
第三个措施:跟上面一样,也是把皿盖打开,该法是完全打开,待凝固后关闭皿盖,经常见实验室小伙伴们这样做,效果也挺好。当然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严谨的方法,但真的很好使。
第四个措施:传统又常规的方法。根据水蒸气原理,在倒培养基时,可以一个垒一个,静置直到全部培养皿凝固,倒置备用。这种方法,除了最上面的皿盖有水蒸气,其余皿盖都不会有水蒸气产生。如果最上面平板倒好后,将热水三角瓶或热水平皿放上面,那也不会有水蒸气。
三、预防培养基气泡形成
1.原因:气泡形成原因比较多,比如说培养基中蛋白成分比较高,这一点没办法,但也不是固体培养基气泡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还是培养基摇匀过程中出现的气泡。
2.预防措施
(1)灭菌之前,琼脂粉没有溶解。
这种情况,灭菌完成后,琼脂粉分布不均匀,需要摇匀,第一种温度较高时候摇匀,产生气泡也无需担心,温度高气泡上升会自动消泡,但太烫,比较危险⚠️;第二种待温度降至50-60℃,轻轻沿壁摇匀,让培养基整体沿着同一个方向摇起来,直到摇匀为止。
(2)灭菌之后,需要添加抗生素等试剂
温度降至45-50℃,再加入抗生素等试剂,轻轻沿壁摇匀,让培养基整体沿着同一个方向摇起来,直到摇匀为止。
(3)已经产生好多气泡,又消不掉
用微波炉等加热设备重新加热一下,温度高了气泡也就从培养基中跑出来啦。
四、确定培养基厚度
很多友友不知道如何把握培养基厚度,一个厚的顶盖一个薄的无法使用,以90mm培养皿为例,直径90mm、内高度约14-15mm(没有详细测量),可以盛放100mL水(实际测量)。
倒平板的时候大概20-25mL,20mL对应高度约3mm,25mL对应高度约4mm。所以,可以根据高度大概确定培养基厚度。这是第一个方法。
倒平板的时候,铺满整个培养皿底部,稍微再倒一点点就是20mL,再稍微多倒一点点就是25mL,这个需要经验,多倒几次就能把握。这是第二个方法。
本文由环凯转载自“微生物知识库”GZH,版权归原作者~‘发酵菌人’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