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标准升级】GB 4789.30-2025 来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一文读懂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928

作为冷链食品中最危险的致病菌之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2025年实施的GB 4789.3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在旧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关键优化,更贴合当前食品行业的检测需求。今天,我们就从“标准修订亮点”、“全流程实操步骤”、“常见问题解答”三个维度,带大家吃透这份新国标,确保检测工作合规又精准。

GB 4789.30-2025

GB 4789.30-2025有哪些关键变化?

相较于2016版,新国标的修订并非 “小修小补”,而是从检测效率、准确性、适用性三个层面进行了升级,核心变化集中在以下3点:

1. 增菌体系优化:从“LB 肉汤”到“Fraser 肉汤”,提高了营养性、优化了选择性和增加了指示性

新标原则采用Fraser增菌肉汤(FB1、FB2,通过优化萘啶酮酸、吖啶黄素的含量,能更精准地抑制杂菌生长,配方中增加了牛肉膏,为单增李斯特菌提供更适宜的营养环境,让目标菌在24小时内快速繁殖,大幅降低 “假阴性” 风险;Fraser肉汤中还增加了柠檬酸铁铵,由于李斯特氏菌能水解七叶苷,水解的七叶苷与柠檬酸铁铵发生反应,导致培养基变黑,从而指示存在李斯特氏菌的可能性。

2. 新增显色培养基:显色培养基让“致病菌”肉眼可见

新旧标准都选用PALCAM琼脂进行分离,PALCAM琼脂是一款很好区分李斯特氏菌属和其他细菌的培养基,但是李斯特氏菌属在上面的菌落形态都是相似相同,种与种之间不能有效进行区分,需要结合后续生化试验才能初步判断,操作繁琐且耗时。

新国标新增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单增李斯特菌在该培养基上会形成蓝绿色光滑规则小菌落、周围有乳白色脂肪沉淀环,肉眼即可快速识别,减少了对经验的依赖,分离效率提升50%以上。

注:伊氏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相似。

3. 实惠省时

1)结合我国现行有效的与单增李斯特菌限量指标相关的标准将平板计数,“ 8.2 样品的接种 ”将原来“ 每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分别吸取 1mL 以 0.3mL、0.3mL、0.4mL 的接种量分别接种 3块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修改为“ 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 0.1mL 样品匀液,接种1个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或其他等效的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 ”,大大减少了显色培养基的用量,又能满足现行产品标准需要。同时继续保留“ 0.3mL、0.3mL、0.4mL 涂布法”,满足检出限更低的需求和方法的延续性。

2)在“ 5.5 鉴定 ”中增加“ 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不经 5.4 初步鉴定,直接从 TSA-YE平板或羊血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微生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 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结合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实际情况,优化鉴定流程,缩短检验时长。

一步步来:新国标下的检测全流程实操

按照GB 4789.30-2025的要求,单增李斯特菌的检验分为“增菌-分离-鉴定-结果判读”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缺一不可。

环节 1:增菌 —— 严格按 “FB1→FB2” 两步走,温度不能错

增菌是让“微量致病菌”达到可检测水平的核心步骤,新国标对增菌的温度、时间、转种量有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1)增菌(FB1):取25 g(或25 mL)样品,置于盛有225mL FB1增菌肉汤的无菌均质袋或无菌均质杯中,均质1-2min,然后置于30 ℃±1 ℃培养箱中培养24±2 小时。
注意:均质时需避免均质袋破裂,若样品含较多脂肪(如五花肉),可在均质后静置10分钟,待脂肪层浮起后取下层液体进行后续操作。)

2)增菌(FB2):从FB1增菌液中吸取0.1 mL,转入装有10 mL FB2增菌肉汤的试管中,再次置于30 ℃±1 ℃培养箱中培养24±2 小时。
注意:0.1mL的微量接种可显著降低杂菌初始数量,使FB2的选择性能有效发挥作用,确保目标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环节 2:分离——用OA李斯特显色显色 + PALCAM培养基

① 取混匀后的FB2增菌肉汤,用10μL接种环分别接种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或其他等效李斯特显色培养基)和PALCAM琼脂平板

② 将平板倒置放入36 ℃±1 ℃培养箱,培养24-48小时;

③ 观察菌落形态: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货号CRM019 )
典型菌落:蓝绿色光滑规则小菌落,周围有乳白色脂肪沉淀环;
(注意:一些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的晕圈不明显甚至没有晕圈。还有一些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 OA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的晕圈出现得比较迟缓,有时需要 4d 以上才出现)

PALCAM琼脂
典型菌落:直径为1mm~3mm的圆形灰绿色菌落,周围有棕黑色水解圈,培养48h后,部分菌落中心形成黑点且有凹陷。

其他等效的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单增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货号CRM0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蓝绿色菌落
其他李斯特氏菌:白色菌落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蓝绿色菌落

注:按照GB 4789.28按照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验收方法验收通过的培养基,即可视作等效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

环节 3:鉴定——“生化试验”

鉴定是确认“可疑菌落是否为单增李斯特菌”的关键,新国标提供两种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方法1:生化试验

从每个平板上挑取3-5个典型或可疑菌落(少于3个全选),接种到TSA-YE或羊血平板上,36 ℃培养18-24小时后,进行木糖和鼠李糖,选择木糖阴性,鼠李糖阳性的纯培养物继续进行鉴定:

GB 4789.30生化鉴定项目表

EasyID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试剂盒(货号HKI008)

EasyID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试剂盒(货号HKI008)
(接种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实验结果)

根据鉴定结果,新国标要求按以下标准出具报告,信息必须完整、准确:

1)定性结果:报告25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5g(mL)样品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报告为0/25g(mL)
2)平板计数法结果:报告每g(mL)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落数,以CFU/g(mL)表示;如T值为0,接种量采用0.1mL方法的以小于10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接种量采用0.3mL、0.3mL、0.4mL方法的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
3)MPN计数法结果:查MPN检索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最可能数,以MPN/g(mL)表示。

疑难解析

Q1: 为什么在没有典型菌落时仍要挑取非典型菌落进行鉴定?
答:根据经验,有少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李斯特显色平板上呈现非典型菌落。

Q2:为什么在PALCAM选择性平板上挑取典型菌落,鉴定后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概率较高?
答:PALCAM是李斯特菌属的选择性平板,该平板的分离原理是基于李斯特属菌株对七叶苷的水解作用,由于常见的李斯特属菌株七叶苷反应均为阳性,因此在PALCAM平板上无法区分单增李斯特和其他李斯特菌,所以应结合显色平板,挑取较多的菌落进行鉴定。

Q3:如果前增菌或选择性增菌结束后,肉汤中未见微生物生长,是否可以终止实验?
答:不可以,因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浓度为107CFU/mL,在此浓度以下,肉眼无法观察到是否有微生物生长,不能因此终止实验。

食品安全无小事,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更是 “防患于未然” 的关键。希望这份实操指南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GB 4789.30-2025,让每一份食品都经得起检验,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刘泽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