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可能误解了R2A培养基

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次数:36

中国药典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测采用R2A培养基是从2015年版开始的。2015年前后有很多关于不同培养基比较的研究论文,列举2个如下:

制药用水微生物检验方法合理性的探讨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测法的优化

从结果上来看,都提到对制药用水污染菌的检出效率有提高。难道更换培养基就是追求更多的微生物计数吗?如果你存在这样的误解,一定要接着向下看。

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测从营养琼脂(NA)转向R2A培养基,其根本驱动力并非单纯追求更高的菌落计数,而是原有以高营养培养基为核心的监测体系存在“后端”缺陷——它无法有效捕获对药品安全构成实质风险的寡养微生物群体,从而导致监管盲区。而且是不断的寡养微生物的污染事件累积下来才会导致监管层面的变化。因此,培养基的变更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管控策略的前移,旨在使监测结果更能真实反映当前水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和控制状态。

监管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从“数量”到“风险代表性”

  1. 原有体系的局限与失效风险在采用R2A培养基之前,以营养琼脂(NA)和较短培养时间为主的传统方法,主要适用于生长快速、营养需求高的微生物。然而,制药用水系统中的优势菌群恰恰是适应寡营养环境、生长缓慢的“嗜冷寡营养菌”。这套旧体系无法反映这部分关键微生物的波动水平,使得水系统微生物控制状态的早期预警信号缺失。这些寡养微生物可能随原辅料进入终产品,不仅是内毒素的潜在来源,也可能导致药品污染,对易感患者构成威胁。旧体系无法有效监测它们,意味着监管链条在“源头”环节存在漏洞,随着污染事件发生,暴露了体系失效的风险。

  2. R2A的策略性价值:修复与代表性R2A培养基的低营养配方、含有的修复成分(如丙酮酸钠)以及更长的培养时间,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复苏和培养这些受损的、生长缓慢的寡养微生物。这使得监测结果从追求“菌落总数”的数值,转向获取更具“代表性”的微生物分布图谱。监管机构推动方法变更,实质是将质量控制关口从最终产品的“计数合规”,前移到对水系统生态系统健康度的“过程监控”,体现了“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

各国药典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测方法对比

基于上述逻辑,对比各国药典的纯化水的具体规定,发现有很多不同:

  1. EP中的Purified water in container限度为200CFU/ml,培养基也不是R2A

  2. USP中强调要根据水系统中微生物的偏好选择富营养的PCA培养基或者寡营养的R2A,或者其他更合适的培养基。

  3. JP中突出了R2A培养基的不同培养温度,哪个更接近于水系统的温度。

各国药典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测方法对比

综合来看,现有各国的监管要求多数体现出对寡养微生物监测的重视。当然未来也有可能因为水系统技术的不同和不同群体污染微生物导致的不良事件的积累导致监管的变向。

总而言之,从营养琼脂到R2A培养基的转变,是药品质量监管理念进化在外的方法学体现,标志着监管重点从终产品检验的“计数合规”转向了对潜在风险进行早期预警的“过程控制”。


本文由环凯转载自“石决明”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